米乐M6官网古代最早笑话大全的编辑者曹植对抗曹丕的党羽——邯郸淳

小编 2023-04-02

  米乐M6在东汉时期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文士,叫做邯郸淳。邯郸淳在《三国志》、《后汉书》等史料中并无个人传记,但是他与当时的一些大人物的交往和关系还算密切,而且也有一些作品流传后世。最经典的要数中国已知最早的笑话大全《笑林》;在上,邯郸淳参与了曹丕和曹植的竞争,作为曹植的党羽,不过最后也没有被曹丕所清算。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邯郸淳这个人物。 邯郸淳与《笑林》

  笑话、幽默、戏谑是人类语言智慧的体现之一。在邯郸淳的《笑林》之前,已经有很多笑话出现。一些讲道理的寓言小故事,比如《吕氏春秋》中的《齐之好勇者》;还有一些臣子与国君交流时的幽默话术,比如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。这些都算是古代的笑话。至于《笑林》当中的各种笑话,也不是邯郸淳创造的笑话,大概是当时流行的一些笑话,其中还包括时人时事和地域黑。不过这并不能否定邯郸淳的贡献,《笑林》作为中国已知第一部笑话集,在俳谐小说的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。

  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粲传》中引注的《魏略》中对邯郸淳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记载,《魏略》中有一个邯郸淳的传记。另外在其他史料比如《会稽典录》、《北史·江式传》中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,不过不同的史料之间有很多冲突的地方。邯郸淳又名邯郸竺,字子叔,一说子礼,是豫州颍川人,一说兖州陈留人。不过邯郸淳并没有留在家乡,他曾为上虞长度尚的;也曾经跟随右扶风人曹喜学习篆书。

  除《笑林》的编辑以外,邯郸淳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。当时有几个著名书法家分别是胡昭、钟繇、卫觊、韦诞以及邯郸淳,邯郸淳师从曹喜学习篆书,韦诞又从邯郸淳学习篆书,但成就却不及邯郸淳。除了书法以外,邯郸淳在其他的文化事业中也有一定的造诣。《魏略》中将董遇、贾洪、邯郸淳、薛夏、隗禧、苏林、乐详七人并列为儒宗,邯郸淳对《仓颉篇》、《说文解字》、《尔雅》等辞书、字书颇有研究。当然相对于这些成就来说,《笑林》还是更加被大部分人喜欢一些。 《曹娥碑》与绝妙好辞

  在古代有一个著名的碑刻——《曹娥碑》,是赞美一个叫做曹娥的孝女。曹娥是扬州会稽郡上虞县人。父亲曹盱是一个巫祝,在迎神的时候淹死在水里,尸骨也难以打捞上来。曹娥为此是痛不欲生,她沿着江水号哭十七天,最后也投江而死。《后汉书·曹娥传》的注解的内容说曹娥先是把衣服投入水中,祷祝乞求衣服在曹盱尸体处下沉。曹娥跟着衣服走,果然到一个地方后衣服沉入水中,于是曹娥就在这里投江。这个说法还是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。

  有一次魏朗与度尚喝酒的时候,度尚问魏朗碑文的创作进度,魏朗说自己没写成,度尚就让邯郸淳代笔。这个时候邯郸淳才二十岁左右,正值青年才俊的时候。邯郸淳操笔而成,无所点定,不仅速度快而且文采斐然。魏朗看到邯郸淳所写的碑文后,自愧不如,就把自己的毁弃了。可见邯郸淳在写文章的天赋。不过也有人评价《曹娥碑》的文才其实不足为奇,甚至还有点垃圾。考虑到当时名望等于前途的社会背景,或许也有度尚、魏朗配合为邯郸淳造势的可能。

  关于《曹娥碑》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。蔡邕曾经在《曹娥碑》上题写了八个字:黄绢幼妇,外孙齑臼。在《世说新语·捷悟》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:曹操和杨修路过曹娥碑,看到黄绢幼妇,外孙齑臼八个字。曹操没懂是什么意思,杨修却已经解开谜底。曹操非要证明自己,阻止杨修说出谜底,一路上一边思考一边走了三十里路才想明白:黄绢是色丝;幼妇是少女;外孙是女子(女儿的儿子);齑臼是受辛(辛辣的调味品),组合在一起就是绝妙好辞,夸赞《曹娥碑》的文采。

  这个故事颇具趣味性,流传的也比较广泛。但是从逻辑上来看,这件事是不可能发生的。因为曹娥碑在会稽郡,在江东地区比较深入的地方,是在孙氏的控制范围内。曹操没有渡过江东的经历,何以看到《曹娥碑》,还继续行进三十里路呢?所以基本上可以判断《世说新语》对绝妙好辞的记载是不符合史实的。 邯郸淳在曹丕、曹植之间的站队

  大概大家都知道曹操集团中曹丕与曹植之间的争斗。在曹昂与曹冲相继去世后,曹丕和曹植就成为最有可能的曹操集团的继承者。双方各树党羽互相对抗,曹丕有陈群、司马懿、吴质、朱铄文帝四友;曹植有杨修、丁仪、丁廙、杨俊、邯郸淳等人。后来曹丕胜利曹植失败,陈群、司马懿等人人前显贵,丁仪等人则受到了严酷的打击和清洗。不过邯郸淳却逃过了曹丕的清算。

  邯郸淳在荆州避难,建安十三年(即公元208年)曹操南下荆州投降,邯郸淳加入到曹操集团中。曹丕和曹植都争抢邯郸淳,最后曹操还是让邯郸淳跟着曹植混。曹植和邯郸淳第一次见面的时候,曹植先是科头袒体,跟邯郸淳玩杂耍讲笑话,表现出一种疏狂恣肆之态;然后又整理衣冠,与邯郸淳谈论天人造化、古代圣贤、文章辞赋、军事这些比较严肃的话题。将自己的才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